06 4 月 內科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淺談腸易激綜合征 你知道什麼是良好的排便習慣嗎?最好的排便習慣是每日排便1次,大便成型如香蕉狀。若排便次數每日高達3次以上或每2日排便少於1次,大便軟爛不成型、或堅硬無法排出,伴隨腹痛或腹脹,皆是排便不正常的表現。若平日已經非常注意飲食衛生,進食清淡及攝取足夠蔬菜,但仍容易出現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發作,則有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腸易激綜合症(IBS)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肚痛 大便習慣改變 肚瀉便秘交替發生 大便帶有黏液 排便時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 腹部不適於解便後緩解 情緒緊張時容易發作 現今醫學界把腸易激綜合征分類成三大類,分別是便秘型、腹瀉型和混合型。不論患上哪個類型,大部分求診的患者進行腸內鏡檢查及大便檢查後結果顯示均沒有發現異常,但病情嚴重的患者會因腹瀉反復發作而不敢出門,非常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以下稱腸易激綜合征為IBS) IBS不單純是腸胃問題!更有可能是神經問題! 糞便的形成是由大腦透過神經發出指令,控制大腸的收縮和蠕動,腸內壁適當地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後,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腸激躁症不僅是發生在大腸的功能性障礙,更是大腦、腸胃和神經三方協調失衡出現的功能性障礙。 都市人工作壓力大、生活忙碌、作息不定時,人體長時間處於高壓、緊張、不安、焦慮等情緒中,大腦及神經長時間受到不規律的刺激,容易超過身體自我調節機制的負荷,造成神經失調。有研究指出IBS患者的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es system, CNS)及副交感神經(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SNS)異常亢奮,容易造成神經失調。 自律神經(CNS)負責抑制腸胃蠕動,大腸蠕動減少導致食物殘渣停留在大腸的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後會形成乾硬的糞便,難以被排出體外。而副交感神經(PSNS)負責促進腸胃蠕動,大腸蠕動的增加導致食物殘渣停留在大腸的時間過短,食物殘渣裡的水分沒有被充分吸收就被推向肛門,導致腹瀉。 中醫針灸用藥協助大腦和大腸重新建立「通道」 中醫認為IBS是由於「肝氣鬱結」導致,因情緒誘發的肝氣鬱結會阻礙脾胃的吸收消化功能,造成腹痛、腹瀉、便秘等症狀。臨床治療多從疏肝、解鬱、健脾入手。中藥和針灸除了可協助身體正常排便外,更能雙向調節大腦、神經及大腸的功能,重新建立三方的正常運作,加強神經與大腸的正常聯繫,舒緩神經的不規律亢奮,恢復身體的正常運作,使患者不再受反復腹瀉和便秘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