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濕疹:中醫較好?西醫較好?

濕疹都是都市人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嚴重者發作時痕癢難耐,可影響日常生活。中醫和西醫對於濕疹都有不同的看法,中醫多認為濕疹是風、熱、濕三邪致病的結果,西醫則著重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問題,和外在環境的刺激,因此兩者治療濕疹的方法亦有不同。

中西醫的治療用藥

中醫一般會根據症狀,將濕疹分為三種類型,採取相應的治法和藥物

 

1. 濕熱蘊膚

  • 皮膚紅腫灼熱,有滲液、痕癢,伴有心煩、口渴、大便乾等
  • 治宜清熱利濕止癢,常用黃芩、黃連、梔子、生地黃等

 

2. 脾虛濕蘊

  • 皮膚糜爛,滲液較多,伴胃口差、大便黏爛、易疲乏等
  • 治宜健脾利濕止癢,常用蒼朮、豬苓、澤瀉、茯苓、白朮等

 

3. 血虛風燥

  • 一般病程較久,皮膚暗紅,有色素沉著,或夜晚痕癢較嚴重
  • 治宜養血袪風止癢,常用當歸、白芍、川芎、生地等

 

如果辨證發現患者的體質存在問題,在不發作期亦宜透過服藥、針灸等方法調理身體,改善體質,減低濕疹發作的機會。

西醫的治療與中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正確診斷為前提。常見的濕疹類型有異位性皮膚炎,如小兒濕疹,或接觸性皮膚炎,如主婦手。

視乎部位和嚴重程度,輕微者西醫通常會建議使用潤膚膏,舒緩濕疹導致的乾燥和痕癢。至於嚴重的患者,西醫多處方類固醇藥膏,根據病情使用不同濃度等級的藥膏,並有機會配搭口服抗組織胺藥物。

中西醫治療都會導致副作用?

不論中西醫的治療,都會有患者提出副作用的擔心,這亦是不少濕疹患者對求醫卻步的原因。

由於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只要醫師的判斷是正確的,處方恰當,那麼患者所服之藥並不會帶來副作用。反倒是若沒有病的普通人服了藥,才有機會出現不良反應。

不少濕疹患者對類固醇藥膏可謂聞之色變,擔心長期使用會帶來副作用,令皮膚「越搽越薄」,失去原有的保護性。類固醇的使用固然有其優缺點,所以最重要的是醫生如何使用類固醇。正確診斷,正確處方,在患者有需要時,短期使用類固醇,其實亦不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一些類固醇使用者在停用後可能會出現反彈的現象,濕疹變得更為嚴重。因此使用類固醇藥物之前和期間,都需要諮詢皮膚科醫生的意見,遵從醫囑,不要因為痕癢難耐就過量使用,又或隨意停用。

總括而言,在治療濕疹上中西醫各有一套,沒有最好的治療,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治療。如果你有濕疹的困擾,不論是正在或打算求醫,記緊要保持信心,積極治療,相信濕疹是可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