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可致肝硬化!看看中醫如何應對此「隱形殺手」

大眾對丙型肝炎這個病可能有點陌生,根據衛生署估計,香港約有0.3%人口患有丙型肝炎。這個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疾病,最常透過接觸感染者的血液而傳播,例如共用針筒、重復使用或者沒有徹底消毒醫療器械等,但不會經一般社交接觸而傳播。西醫處方的抗病毒藥物可治癒九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大大減低其他併發肝病的風險。但丙型肝炎之所以被喻為「隱形殺手」,自然有它的道理。

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多數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可以持續幾十年都沒有症狀,卻可引致嚴重的肝病。七成丙肝患者會發展為慢性丙型肝炎,若未能得到合理的治療,容易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早期的肝硬化亦大多沒有明顯病徵,肝功能檢測可以接近或完全正常,這個階段屬於代償性肝硬化,治療較易。當發展至中晚期,患者出現腹水、食道出血等症狀時,即是失代償性肝硬化的階段,治療就變得困難。失代償性肝硬化存活期中位數比代償性肝硬化少10年。

不論是丙型肝炎或是其併發症,通常都難以在早期發現。因此丙肝患者常在肝臟已被嚴重損害,例如肝硬化中晚期出現相關症狀後,才知曉自己患上了丙型肝炎,錯過了治療的最好時機。

中醫會如何治療?

中醫並沒有丙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名,多會被歸入鼓脹、積聚的分類,是一種以正氣虛弱為本,實邪結聚為標的疾病。為甚麼有部分患者可以不需治療,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消除病毒呢?正是因為他們的正氣充足,有效抵抗外邪。肝炎病毒在中醫角度便是外來的邪氣,丙肝的發生必然有素體虛弱為本,外邪才會乘虛而入。

中醫的治療講求整體觀,每人正虛、邪實的程度皆有所不同,疾病的表現亦不一。正氣的虛弱可以來自脾虛、肝、腎陰不足等。邪氣的結聚可以源於濕阻、痰阻、氣結、血瘀等。正虛與邪實互相關連,例如脾氣虛弱容易造成濕熱鬱結,濕熱日久又易傷肝腎之陰。肝炎常見的證型就有肝鬱脾虚、濕熱蘊蒸、肝腎陰虛、氣血瘀阻等。如出現腹水,或需溫補脾腎,利水消腫,如出現黃疸,又或需要清利濕熱。醫師會詳細評估患者的情況後,辨證論治,以安排最適合患者的治療。

另外中醫亦十分著重疾病的調養護理,針對已經受損的肝臟,飲酒無度會加重肝硬化的病情,嗜食肥甘辛辣亦不利肝臟的自我修復。因而要注意飲食均衡,富營養,不應過度勞累及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

雖然目前未有可預防丙肝病毒的疫苗,但秉持住「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原則,高風險人士(正接受血液透析的人士、曾輸血者等)應主動檢查丙肝抗體。如此一來,就算是隱形殺手亦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