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並不可怕,看看中醫如何治療

「生蛇」即是中醫所指的蛇串瘡,西醫稱之為帶狀疱疹。此病多見於中老年人身上,常發於腰肋部、胸部、頭面部。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或丘皰疹,大小不等,或如針尖或如黃豆,堆積如串珠,聚集一處或多處排列成帶狀。水皰會沿周圍神經分佈區出現,一般發生於身體單側,局部多伴有灼熱感和皮膚刺痛。

由於水皰有如束於患者身上,又被稱為「腰纏火龍」。不少人「聞蛇色變」甚至有水皰圍腰一圈後,患者便會死亡的說法,事實上生蛇並非如此可怕,中醫亦有不同的方法治療。

《醫宗金鑒》有云:「蛇串瘡,有乾濕不同,紅黃之異,皆如累累珠形。」中醫認為蛇串瘡的病因是濕、熱、毒邪所致,因此治療上因應各邪氣的側重,大致可分為三類型。

1. 肝膽濕熱

蛇串瘡的發生與我們的情緒有很大關係,暴躁易怒,情志不遂就容易造成肝氣鬱結,肝鬱日久化火化熱,熱邪合素體之濕,則濕熱交蒸,熏灼脈絡、皮膚,發為蛇串瘡。

這類患者可見皮疹鮮紅,水皰飽滿,灼熱刺痛,伴有口苦咽乾,大便乾結,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肝膽熱盛之象。舌色多紅,並見薄黃或黃厚的舌苔。治療上考慮龍膽瀉肝湯,以清熱利濕,瀉火解毒。

2. 脾虛濕蘊

平素喜歡進食煎炸油膩食物、生冷、凍飲,脾胃損傷,運化功能失常,則會釀生濕熱。濕熱毒邪,浸淫皮膚,發於體表即為蛇串瘡。

這類患者多見皮損輕微,膚色淺淡,疼痛不顯,水皰壁鬆弛易破,伴有食少腹脹、口不渴和大便溏粘等。治療上考慮除濕胃苓湯,此方能健脾利濕,解毒止痛。

3. 氣滯血瘀

肝臟藏血,但年老者多陰血虧損,肝臟得不到適當的滋養,肝火就容易上旺,濕熱毒邪蘊於肌膚。又或是平素體弱多病之人,正氣較虛,氣血運行不暢,凝滯經絡,阻塞不通,亦可造成蛇串瘡。

這類型的蛇串瘡多見皮疹減輕或消退,但伴隨局部的劇烈,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臥不安,重者可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寸能消退,也就是西醫所講的後遺神經痛。治療上需要理氣活血,通絡止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

外治法

除了內服中藥,中醫亦擅於用外治法治療蛇串瘡。水皰初起,可外塗玉露膏,或將鮮馬齒莧搗爛後外敷。水皰若破了,可外塗用黃連膏或者四黃膏。若水皰不破或水皰較大者可,用三稜針挑破,吸盡皰液或使皰液流出,以減輕脹痛不適。

患者同時要注意自身的情緒變化,保持心情舒暢,飲食宜清淡有節制,避免情緒或飲食因素加重病情。

當然,以上的各種治療方式,都需要先諮詢專業中醫的意見,由醫師為患者決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切忌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