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3 月 婦科 詳談中醫協助乳癌治療!扶正祛邪攜手抗癌 香港乳癌基金會統計數字指出每14名婦女中有1人有機會在一生中患上乳癌。在2019年,49%乳癌個案都發生在40-59歲的女性身上,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乳房周圍亦是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之處,各經絡的經氣通暢與否是乳癌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正氣虧虛、臟腑功能衰退,結合外在邪氣侵擾,及內在病因如情志失常、飲食不節等因素都會影響全身氣血運行,在乳房經絡積聚痰飲、濕邪、血瘀、毒聚,經年累積而成乳癌。由此可見乳癌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 乳癌主要分為5類亞型:管腔A型、管腔B1型、管腔B2型、HER2陽性型、三陰性型。西醫一般會為患者進行局部性治療及全身性治療。局部性治療包括放射療法及手術療法等,全身性治療則會根據乳癌亞型進行標靶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等。 中醫治療乳癌 在乳癌治療過程中,中醫擅長使用中藥及針灸輔助患者減少局部性及全身性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以提高生活品質。對身體虛弱,難以承受麻醉及手術的病人,可透過術前中藥及針灸治療改善其體質,輔助其機體對治療及手術的耐受性,增加治療及手術的成功率,提高癌症康復率、生存率及生存品質。術後亦可透過中藥減輕手術及治療的副作用,培養身體的正氣,恢復及強化免疫系統,為接下來的放療、化療做好準備。術後長期中藥治療除了可改善患者體質,提高免疫力協助機體抗癌外,更可一定程度防止癌細胞擴散及增生,提高長遠療效,增加治療後生存率。 化學療法、放射療法、藥物療法、荷爾蒙治療均會損傷人體脾胃及其他臟腑之氣,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多見腹瀉、惡心嘔吐、味覺退化、盜汗潮熱、失眠多夢、手腳麻木、淋巴水腫、膿血滲出等副作用,嚴重影響術後身心健康及生存品質。中藥治療可協助恢復體質及提高免疫力,減輕西醫治療的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提高生存品質,穩定患者情緒。協助患者以正面的心態對抗癌證。 中醫在乳癌的不同階段有各自的治療原則:早期乳癌治療以祛邪為主、扶正為輔;中期治療扶正驅邪同時兼顧;晚期治療及術後治療以扶正為主、驅邪為輔。中醫治療強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整體調理患者全身機能以治療局部的癌症病變。 中醫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在辨證論治後會根據患者臨床症候及其階段處方中藥及進行針灸。 中醫辯證治療 (一)肝鬱痰凝 階段:多見於早期。 臨床症候:平素情志抑鬱,精神壓力大,心煩易怒。月經來潮前乳房疼痛,乳房腫塊皮色不變,乳房及肋間脹滿壓痛,伴口苦咽乾、易暈眩、脈弦。 (二)痰瘀互結 階段:多見於早期及中期。 臨床症候:乳房腫塊堅硬、刺痛、痛處固定。有痛經史,月經血塊多,經血色紫暗或色黑。舌色紫暗,脈澀。 (三)沖任失調 階段:多見於早期及中期。 臨床症候:乳房疼痛無定時。月經週期不規律 (少於21天或多於35天一次來潮)。伴見面色晦暗,黃褐斑,腰膝酸軟。舌暗紫,脈細。 (四)脾胃虛弱 階段:多見於術後或全身性治療後。 臨床症候: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或無力排便、精神萎靡、面色萎黃、味覺改變或退化。舌色淡,有齒痕。脈細。 (五)氣陰兩虛 階段:多見於術後或全身性治療後,或晚期。 臨床症候:失眠或多夢,夜間潮熱盜汗,面色潮紅,口乾咽燥,手心或足心煩熱,心煩懊惱,神疲懶言,氣短聲低。舌紅質乾。脈細。 (六)毒蘊潰爛 階段:多見於中晚期。 臨床症候:乳房腫塊破潰,血水淋漓,膿液腥臭,腫塊劇痛。伴飲食不佳,身體消瘦。舌苔薄黃,脈弦數。